刷新纪录的“封神之作”,美国总统到现场一起唱,不愧是他

次阅读 创建时间:2022-01-13    来源:网易音乐

一部封神之作。

前些年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一举拿下11项托尼奖,刷新纪录。

连奥巴马夫妇都到百老汇前后看了两次,并邀请主创团队到白宫演出。

奥巴马现场配合主创唱rap。

背后,还有一个被粉丝奉为yyds的人:

该剧的剧作者、歌手、演员,林·曼纽尔·米兰达。


5年后,这位全能型天才又多一重身份:电影导演。

这回,依旧不负众望。

豆瓣8.5,爆米花指数95%。

一上线流媒体,即被对标:下一个《爱乐之城》。

如无意外,它也会是明年奥斯卡的大种子选手:

《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


滴答,滴答……嘣!

这是直译的片名。

电影致敬乔纳森·拉森,百老汇音乐剧的传奇人物。

他是音乐剧的革命者。

1996年,年仅35岁的他创作出《Rent》(《吉屋出租》),一举打破了百老汇被以《歌剧魅影》为代表的大制作音乐剧垄断的局面。

第一次把音乐剧拉进现实,内容触及异装癖、同性恋、贫困、药物滥用以及当时最尖锐的艾滋病问题,社会性和讽刺性意味十足。

该剧上演后,横扫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以及普利策奖等多项全球性音乐奖项。

叫好又叫座。

前后在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全球巡演12000场。


传奇是怎么诞生的呢?

你能猜到的部分:这位老兄有天赋、励志、独树一帜……

但耀眼的背面,总有阴影相伴。

乔纳森·拉森可能没有想到,他本人的故事搬上银幕,可以和他创作的音乐剧一样精彩。

01

《tick, tick…Boom!》来自于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

三十岁前夕,他的脑中好像被装进了计时器。

仿佛一旦过了那个关卡,如果还不能成功,世界就会毁灭。


Sir暂且称之为,三十而立综合征。

在20几岁的时候,总觉得时间是用不完的,世界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一切的落魄和失败,也都是暂时的。

所以,也比较能忍受这种生活:

住在苏活区与格林威治村之间的廉价公寓里,寄到家里的信,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拒绝信。

另一种是催费账单。


现实的胁迫下,拉森每天都生活在年龄焦虑里。

三不五时,就自问自答,上演“精神分裂剧场”

“我爸妈30岁时已经有两个孩子,有收入稳定的事业和房贷。”

“再过八天,我的青春将会永远结束。”

“我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成就?”

看吧:同一个世界,同一种emo。

这些,都被拉森写进了《30/90》里:

时间紧迫,滴答有声

他们唱着“生日快乐”,感觉更像末日已近

在1990年迈向30,宛如前方有个龙卷风

但我可没看到彩虹

可怕的是。

还!没!完!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句“至暗名言”:“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拉森的发小迈克,曾经两人合租在同一套破公寓里,做着一样的演员梦。

受够了一次次面试、被拒,穷困潦倒。

他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过起了上班族的日子——月薪直接5位数!

新公寓是一栋几十层的崭新大楼,一眼向上看不到楼顶尽头,门前还有泊车员负责停车!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影片里,一个舞台式的魔幻镜头即实证。

上一个镜头,两人捧着洗衣店洗好的衣服,踩在逼仄肮脏的公寓楼梯上气喘吁吁。

下一个镜头。

灰色的旧公寓门推开,是迈克新房的宽敞明亮,一整面墙都是落地窗。

客厅大得可以自由奔跑、舞蹈。

腾空起跳,优渥的生活像是漫步在云端。

不多说。

一首《No More》唱尽世界的参差,与拉森心中酸楚......

再也没有接错的电线

再也没有变形的地板

再也不用被非法瓦斯暖炉的烟雾毒害

或担心在睡梦中爆开

音乐梦的代价是漏水的天花板、破洞的地板。

音乐梦的代价是冰箱里的过期面包,和脏碗盘。

拉森再热爱音乐剧,终究是凡人一个。

物质,梦想,如何抉择?

名利,愉悦,选哪一个?

然而,物质世界的问题,还未计算出结果。

你才发现,梦想的路上最大的障碍,竟然还不是穷。

02

电影总是喜欢把成功的名人,拍成私底下是个偏执、自我、疯狂的混蛋。

《社交网络》《她比烟花寂寞》《华尔街之狼》《玫瑰人生》……

成功就一定会招人讨厌吗?

其实,他们有时候……

真的还挺讨厌的。

就说拉森吧,一工作起来挺魔怔的,距离deadline还有一个礼拜,剧本里最重要的第二幕还缺一首歌,他:

脑袋一片空白。

键盘停留在开头的“your”和“you are”之间,反复编辑、反复删除。

这像一个黑洞,吞噬了他创作之外的全部生活。

好朋友住院。

拉森不受控制地满脑子只有表演和第二幕的情歌。


和发小说话,总是有口无心。

明明人家都和男友分手了,他完全不记得有这茬,很傻X地问,“跟你交往的那个大卫怎么样了,你们很登对”。

深夜,迈克找拉森询问建议。

语气听起来严肃且不乐观。

但拉森无暇顾及,“抱歉,我现在正在处理事情”。

就连迈克感染了艾滋,拉森都是最后一个知情。

友尽勿念。

那......爱情呢?

女友苏珊最近通过了一个舞蹈老师面试。

一周工作两小时,舞蹈教室任用。

最重要的是,报酬丰厚,她不用再逼迫自己一周做30个小时的文书工作交房租。

但两难的是,需要搬到遥远的伯克郡工作。

苏珊询问拉森意见。

拉森呢?

第一次,转移话题。

我们可以谈谈你今晚有多棒吗


第二次,缓兵之计。

可以明天再谈吗

因为我现在就得写好这首歌


第三次,故作忙碌,苦肉计。

演员才能休息,我没得休息


但真正把苏珊逼急的不是这些。

而是一场狂风骤雨般的争吵后,一个和解的拥抱。

拉森本能地动了动手指,把苏珊的背部当成了键盘。

试着把这次的争执,当做创作的旋律制成第二幕的音乐。

音乐剧如同一个挡在他们之间缠绵不清的“第三者”。

他的身体和生活习惯,都还需要这份关系。

但他的心,早已从这段关系中飞走了。

艺术和生活,好像势不两立。

那么在一连串的鸡飞蛋打后,这个“混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03

作为音乐歌舞题材,《倒数时刻》的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堪称精彩。

就拿影片中泳池的这个镜头来说。

一条条赛道化成乐谱,谱写出音符,拉森置身其中,游弋在音符之间。

画面唯美之余,充满喻意:

拉森,就是一个“居住”在音符里的人。

音乐剧,即他的生活,他的世界。

还有根据斯蒂芬·桑德海姆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中的《Sunday》,改编创作的快餐馆这一幕。

聚集了一众音乐剧大咖客串。

剧情更改成,拉森星期日餐馆工作忙碌的吐槽。

双手一推,墙壁缓缓落下。

午后的阳光照射进入。

一瞬间。

餐馆化作舞台,绚烂非凡。

然而,比镜头更难得的是故事视角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除了是音乐剧的革命者。

实际上,他还被称作是音乐剧界的“梵高”。

1996年1月25日,拉森在距《吉屋出租》首演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因突发性主动脉瘤去世。

也就是说:

有生之年,他并没有机会见到《吉屋出租》的反响和成功。

“首演前的死亡”,无疑会是传记电影最优先考虑的戏剧性“爆点”。

但导演最终选取了拉森最狼狈、最挣扎,也是最平凡的一段时期。

撇开传奇,俯贴地面。

不把拉森当“神”去敬仰,而是把他当“人”去记录。

所以,即使观影前,你没看过任何一出音乐剧,你都能对拉森的经历遭遇感同身受。

纽约在这里,就如同我们常常念叨的“北上广”。


拉森的烦恼、问题,一样熟悉:

要选择坚持梦想,还是妥协现实?

选择梦想,现实一筹莫展,贫穷窘迫,支离破碎。

选择现实,等于屈从于大众市场标准,工作体面却如机械,终日只顾盈亏。

强尼已经被逼到角落

他能否像他的朋友

放弃梦想不回头

若被捆绑在地

你怎么能翱翔天际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

拉森置于画面中央。

左边代表的是商业,右边代表的是艺术。

表演完毕,左边的商人华特先发声,一顿批评。


紧接着,桑德海姆点评:

这出音乐剧的定位非常清楚

你打造的世界原创性十足

问题是,情感发展不够扣人心弦


你再看商人华特的反应。

滑稽却真实。

对,我们想法一致,我就是这么想

我们的意思相同,是表达方式不同


像不像一窍不通,却总有权力对你指手画脚的甲方。

但这就是,拉森妥协后将面对的人生。

利益至上,得过且过。

为了工资和稿酬,写一些迎合市场的烂剧本,或者广告口水歌曲。

每天怀疑自己,“我的下半生可能就这样了”。


导演甚至都不肯在电影里给拉森一个好结尾。

影片故事时间,只截取至《傲慢》表演结束。

演出精彩且成功。

经纪人萝拉电话响个不停,耳边萦绕的都是关于《傲慢》的赞美声。

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

那个乔纳森·拉森

我等不及要看他下一部作品了


请注意。

关键词,“下一部作品”

现实是,《傲慢》虽然精彩,但过于艺术,且实现成本高,百老汇的制片们都只停于欣赏,而非搬演。

拉森成功了,但又似乎没成功。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

八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但,这或许就是真实的追梦人生。

好像触到了,下一秒随即失去。

看过希望,又总是失望。

没有一点办法。

只能如萝拉说的:

写完一出,再一出。

失败一次,再来一次。


即使是这样,结果都未必如意。

只能问自己:

牢笼或翅膀

你偏好哪一个

牢笼,禁锢却安逸。

翅膀,不确定但有风景。

想清楚了就去努力,行动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