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鲲: 用音色挑动味蕾

次阅读 创建时间:2021-12-29    来源:锦观新闻


阿鲲为《流浪地球》配乐


认真做音乐,总有人听到


优秀的作品源于团队的默契协作



阿鲲配乐的影视作品海报


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前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作曲家阿鲲的丰收之年,给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热播剧《觉醒年代》配乐,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阿鲲的名字,认识了这一位被观众誉为“能挑起人味蕾”的音乐人,这一位跨界搞音乐、从成都走向世界的理工男。

《舌尖上的中国》《流浪地球》《芈月传》《红高粱》《我和我的祖国》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除了剧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那些或悠扬、或清澈、或激情的背景音乐,似乎和剧情共同生长,久久地在观众心上萦绕不去。这些音乐,都是阿鲲的创作成果。

作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阿鲲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少有的登录苹果公司iTunes数字音乐平台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展示销售,成为国际影视配乐界不容忽视的“中国力量”之一。

阿鲲,原名陈鲲,生于自贡,长在成都。先后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四川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影视音乐作曲、音乐制作人,代表配乐作品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2》、BBC《地球:神奇的一天》、央视《超级工程》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等;电视剧《将夜》《红高粱》《芈月传》等;综艺《奔跑吧!兄弟》;游戏《剑侠情缘OL》《大富翁Ⅲ——世界之旅》等。阿鲲音乐工作室先后完成超过150个项目,包括国内外众多著名导演、游戏开发公司以及好莱坞独立制片电影等项目的配乐。

对话

一手摸电脑键盘,一手摸钢琴键盘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现在在北京生活,还是很想念成都吧?

陈鲲(以下简称陈):是的,我虽然不是在成都出生,但是在成都长大的。记得那时我家住在人民南路附近,那里是成都最繁华的地方。我父母是成都高校的老师,我小学在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度过,初中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大学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读的是四川音乐学院,我在成都走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可以说,我的人生起步在成都,事业的开端也在成都,这段成长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有着很深的影响。

记:你从小学钢琴,11岁考过钢琴十级,对音乐的喜爱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吗?

陈:其实呢,像现在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学钢琴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的。不过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电影音乐,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夜里起来上厕所,居然哼的是电影《教父》主题曲的旋律,这个旋律在我脑子里不断重复,当时我就觉得,以后可能会干这一行吧。

记:上大学后,音乐和计算机,你是如何做选择的?

陈:如果说音乐是我的爱好,那计算机算是我的特长,我基本上是属于一只手摸着计算机键盘,另一只手摸着钢琴键盘,两只手各摸一个键盘,这样长大的。

我成长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学校里和社会上都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我就读的小学非常注重计算机教学,其间我第一次用计算机Logo语言编程、写代码的方式来创作图案,感到真的很有意思,这个Logo语言不仅可以用来画图,还可以用编程来触发电脑机箱上的喇叭。我们在老师带领下编程,给键盘设置音高,然后开始在计算机键盘上表演音乐,这算是我第一次在计算机上进行音频操作吧。上中学后,成都七中一向以素质教育闻名,我又很幸运地进入了“电脑音乐制作小组”,开始正式用电脑来作曲。

我现在时不时地把之前在中学时期谱写的音乐拿来听一听,虽然显得很稚嫩,但有些地方还是很有意思。后来到了电子科大,虽然学的是理工,但电子科大的乐团是全国有名的,4年本科,我同时在乐团里历练了4年,从打杂、演奏打击乐声部、弹钢琴、弹电子琴、指挥助理等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所以,虽然我在本科时选择了学习计算机,但一直都没有放下音乐,一直是计算机与音乐同行的状态。大学毕业后考研,我又回到了音乐的路上,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之后我就不停地在音乐学院的琴房、教室、音乐厅,还有学校旁边磨子桥的电脑城搞音乐、搞计算机……

现在我虽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但常常会想念家乡,想念学校和学校边上磨子桥的电脑城,不知道那里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回来,再去看看以前那些熟悉的地方。

不想写代码的作曲家不是好程序员

记:在你后来的事业中,如何让计算机与音乐相融合的?

陈:其实在这个时代,计算机和音乐早已不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专业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音乐大行其道,因此我们在很多场合接触到的音乐,都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旋律的结合体。

具体到工作中,两者其实也是很容易就结合在了一起,起到1+1>2的效果。举个例子:如果我要拿一个写好的谱子给导演和制片人,让他们来评价,以前他们可能只能听到旋律,却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要表达的内涵。然而,现在借助科技手段,我可以用计算机合成一个音乐的Demo小样,拿给导演和制片人听,还可以配上画面一起听。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做影视音乐的效率。我初中时就开始编程,所以现在也会用编程做一些简单的自动化控制,进一步提高音乐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毕竟在我看来,不想写代码的作曲家不是好程序员,哈哈。

记:你非常喜欢德彪西,甚至网名都取“德彪东”。

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德彪西是我非常喜欢的音乐家,作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东西方音乐混合上所做的努力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音乐风格非常打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音乐都是我极力去探索的方向。为了表明我对偶像的尊敬和喜爱,几乎在整个大学期间,我的网名都叫“德彪东”,有些时候,朋友也这么叫我。

音乐就是通感

网友称听音乐也能听“饿”

记:很多人对你的最初印象是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的,当时是怎么得到这个机会的?

陈:《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火起来是完全意想不到的。参与这个项目的音乐制作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事,一位朋友介绍后,导演就带着部分剪辑来找我,希望我能够为节目配乐。或许是因为我来自“美食之都”成都吧,当时看到这些美食的画面,我特别有代入感,觉得为它们做配乐,一定很享受,于是欣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项工作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记:创作过程中有些什么感受特深的事?

陈:参与《舌尖2》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大多数纪录片的配乐都是看到成片后,根据内容进行创作,但因为我一方面介入工作比较早,另一方面导演对我很信任,于是他做了一个很好的安排,先让我进行配乐创作,再根据我的音乐剪辑选择画面素材,以达到音乐和画面的融合。实际上,在成片出来前,我已经写了几十分钟的音乐了。

记:看了《舌尖》,网友纷纷反映说,听你的音乐听“饿”了,听“哭”了。

陈:在《舌尖》系列中,我们专门调制了一些具有挑动味蕾感觉的音色,让人听起来就觉得垂涎欲滴。另一方面我也用了很深的情感去表达做食物的人的平凡与伟大。我想,认真做音乐还是有人听得到吧!网友反映的“饿”和“哭”,在我看来真的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隐在了画面背后,又与画面充分融合,这种化合作用非常神奇。

记:你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种情形?

陈:创作可以是激烈的,惊天动地的,也可以是平淡的,水到渠成的。对我来说,大多数时间不是那种电影或小说里描写的,作曲家必须要有什么强烈的刺激,或者一定要去哪个地方才能获得灵感,很多时候是跟导演聊天时就能得到启发。例如做《流浪地球》的时候,郭导(注:郭帆)告诉我,要做一个中国人的科幻,太阳系要毁灭了,我们要走,要带着我们的家园一起走。这非常打动我,在回去的出租车上,我就写下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旋律。

像《红高粱》,我读完剧本大纲后,被最后一段九儿的牺牲深深感动,就写出了《九儿》这首音乐。我很幸运,合作的导演、编剧等工作人员都非常棒,同他们的交流常常让我有所感触。或许,我自己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受感动的人吧。

记:《舌尖》和《流浪地球》后,你的音乐创作覆盖领域就很广了。

陈:一个好的作曲家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领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勇于打破“舒适区”。音乐这门艺术非常独特,它没有国界,我认为它也没有边界。纪录片的配乐,电影的配乐,电视剧、广告、动画、游戏,都有配乐,这些配乐为什么不能相通呢?音乐从本质来看,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思想的共鸣,和说话没有本质的区别。

记:能不能分享一个你觉得最“痛苦”的创作经历?

陈:肯定是《舌尖》的《风味人间》系列了,因为看着那些诱人的画面谱写音乐,真的是忍着饥饿感努力去完成。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吧(网友评论:最爱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和片头曲,节奏轻快活泼,感觉阿鲲也是个吃货)。

用顶格力度表现

“觉醒年代”的精气神

记:2021年是你的丰收之年,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今年热播,也是你做的配乐。

陈:给《觉醒年代》配乐,说起来很有意思。我进组很早,开拍之前就和导演、制片人一起交流,当时我就感受到,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应该用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节奏来表达旋律。于是我们用了很多强有力的节奏音型,表现那个“觉醒年代”的觉醒故事,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那些振奋人心的场面,最终呈现出了比较好的效果。

《觉醒年代》的配乐创作好以后,我也尝试着用钢琴来演奏,弹完后我发现,我基本上是用了顶格的力度在演奏这首乐曲。当你沉浸在这些音乐中,你真的就能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先辈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精气神。

记:你对成都的音乐文化有什么看法?

陈:有些遗憾,自从做了电影音乐这行之后,我就很少回成都了,但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非常想念,期待着有机会回来,回到自己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得益于“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都一直以来都是一座很有音乐底蕴的城市,《宋史·地理志》中就说这个地方“好音乐,少愁苦”。我很喜欢享受这座城市的慢生活,喜欢这座城市的音乐氛围。今天,成都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极具影响力的音乐人,祝愿我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让音乐为这座古都城市增添更多闪亮的风采。

手记

2021年12月 成都

翻看很多网友的评论,发现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每当背景音乐响起,总会感觉到画面中的美食更有吸引力了,走在大街上听到这些旋律,唾液就不自觉地分泌。

这种条件反射真的不算夸张。音乐的感染力经过无数人无数次地证明,不仅没有国界,而且没有边界。你可能听不懂一位外国人的演讲,却可以很轻易地从一曲音乐中感受到它的情感,是平静,是愤怒,是激动,或者是哀伤。

正因为《舌尖》中那些动人又诱人的配乐,让我记住了配乐阿鲲的名字。后来,我又在《流浪地球》《红高粱》《芈月传》《觉醒年代》等影视剧中看到了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没有让观众失望,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让我这个不太懂音乐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承载的情感。

与阿鲲交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和我年龄相仿,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的回忆和语言。最有意思的是这位“学霸”的求学经历——本科在电子科大学习计算机,研究生“跨圈”到了四川音乐学院学音乐。这样的成长,会让很多家长感到惊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些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优秀作曲家不断涌现,他们用自己的优秀作品,为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广告、游戏增加了诸多亮色,这些音乐不仅感动了中国人,也在世界上发出了属于中国的声音,而阿鲲这位从成都走出去的作曲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鲲说,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每一段音符都是一次诉说,都在表达着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在他看来,“最好的音乐是你听不到的音乐”,这里的“听不到”,并非指无言无声,而是润物细无声,这段声音隐于画面之中,为画面增分添彩,并成为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他为那些影视作品配出脍炙人口的音乐的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