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歌王”:高歌35年 她将生灵万物唱成了诗

次阅读 创建时间:2020-07-27    来源:封面新闻

夏季清晨,郫都区创智公园,空气中夹杂着一丝清甜,如果再飘来几句歌声,那会是唤醒沉睡灵魂的引子。唱歌的人叫高志英,旁人叫她“山歌王”。

a6efce1b9d16fdfad950dcd157e78b5394ee7b44.jpeg

生活里的高志英喜欢唱歌,更喜欢唱山歌

“唉,嗨,望丛那个哟嘿,祠里那个都哟嚯嚯,拜望那个都哟嚯嚯,丛帝呀嚯哟,山歌那个哟”,爱唱歌的高志英,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时候爱上了唱山歌。山歌节奏感强且富于变化,沉浸于或高亢嘹亮、或激昂奔放的唱腔,高志英喜欢这样的自由表达。兴之所起就唱上两句,不知不觉,35年已经过去。

唱山歌,歌词里有“胡豆开花”的乡野情趣,也有“三月三回娘家”的习俗传统。高志英从壮年唱到老年,把爱好唱成了习惯。

今年7月,第37届望丛赛歌会如约而至,这个自1983年恢复举办的赛歌会再一次唱响在成都郫都望丛祠。穿着花色衣服,梳着高高的发髻,高志英再一次使足力气,敞开嗓门。歌声连绵里,高志英看到的满眼都是35年前的自己。

f2deb48f8c5494ee4a24c9ddcd9de7f998257e64.jpeg

望丛赛歌会是郫都区一年一度的盛会

结缘

爱上山歌的自由表达

古蜀国关于“望丛二帝”的传说很多,其中望帝“杜鹃啼血,催耕务农”、丛帝“开明治水功千陌”的传说深入人心。 老百姓为了怀念先贤,以吼农歌(田歌)和田间赛歌的形式歌功颂德,纪念先祖。由此,吼山歌、唱民歌成为郫县(今郫都区)浓郁的社会风俗。

据《郫县志》记载:“望丛祠,即二帝陵边,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由此得知,郫县望丛赛歌会历史久远。

高志英今年67岁,是土生土长的郫都人,关于山歌,她有些隐隐约约的儿时记忆:幼年时候,身边长辈似乎人人都能唱上两句。

清末年间,民间组织“望丛学会”将赛歌会的时间定在了农历五月十五。民国初期,这一学会解散。抗战时期,赛歌会被迫中断。直到1983年,郫县政府才再次组办赛歌会,望丛赛歌会由此成为川西坝子汉民族独特的民歌节。

那一年,颇有些文艺天赋的高志英在当地一所幼儿园担任老师,擅长唱跳。重新回到民众视野的望丛赛歌会需要参赛人员,选手从哪里来?受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鼓舞,高志英开始接触起了山歌这种形式。

走在乡野,一阵山歌划破田间沉寂,那是一旁劳作的人即兴唱出的歌曲,你唱我和,几嗓子随心吐露的歌声就这样闯进了高志英的耳朵。像是被一股暖意击中,她开始试着去了解这种音乐形式。

淳朴,是高志英爱上山歌的理由。

据清同治年间(1869年)《郫县志·风俗》篇载:“乡俗最重插秧时际,春深绿暗红稀,流凘渐活,土膏乍酥,筒车竟响,缫声隔林,布谷交啼,子规在树。田畔水鸣虢虢,碧陇黄花涨。天遥闻袅袅纤歌,发于桤湾柳曲间,味其语意,大都设为男女相赠答之词。”

“你瞧,山歌大多唱的都是农事劳作,大家伙忙活累了就停下来唱上两句。”无需华丽的词藻,每一次引吭高歌都是心之所想,高志英开始爱上这样的表达。

c2cec3fdfc039245e97e76ba62fca3c57c1e252f.jpeg

高志英的演出照

学技

唱出原生态是关键

虽是即兴表达,但山歌的学习还需经验积累,“唱山歌没有固定的表达模式,唱腔可以根据演唱的情绪伸长缩短,但一定要唱出原生态的感觉。”高志英说。

在文化馆老师的教学下,高志英开始逐渐掌握了山歌技巧。由于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影响,郫县山歌在唱腔上曲调高亢、拖腔较长,“突破这个技巧,还是要靠练气息。”于是,乡野田地、家中角落,都成了高志英练习的小天地。

在高志英看来,山歌有乐谱有歌词,但可以自由发挥、随时开唱,“不一定非得踩拍子。”不过多修饰的唱腔或许没有太多技巧,但却是内心最真诚的所想,有时她也吼得脸红脖子粗,好在山歌的真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唱进了高志英的生活里。

0b55b319ebc4b745a6aca598259419108b8215f7.jpeg

高志英和胡定泽搭档了数十年

对山歌的坚持,也有同伴的鼓励。和高志英同期开始学习山歌的伙伴中,有年长她十来岁的胡定泽。一唱一和,两人搭档了数十年。

一起搭档的时候,两人还组团前去敬老院表演,既培养默契也做做公益。高志英还记得,一次表演结束后,有老人热情地招呼她,“他跟我说,年轻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在田里头唱歌的。”

是这样一个画面,让高志英觉得,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山歌需要有人继续唱下去。

b151f8198618367a63962d27c81b8cd3b21ce599.jpeg

创作山歌

万物生长都是灵感

接触山歌的过程中,高志英也逐渐学会用词曲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

唱歌的时候,高志英常常把自己想像成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眼前的绿意、山间的回音和天上忽卷忽散的云在那一瞬间都成了歌中的意境。

她看到了石榴开花的自然万象,也看到了骑马晒太阳的惬意生活;她的歌声中有黄鳝出洞的生动画面,也有水上鸳鸯漂的蜜语甜言。

经年累月的演出,高志英也不经意间也习得了记录生活场景的技能,她在自己创作的“薅秧歌”中写下:“收完麦子过端阳,山歌吼得多高昂,咿呦 ;催我栽秧忙,叫我播种忙。”看似随意的创作中带着巧思,在描摹出的生活场景里,她是生活的歌颂者,随心吐露、直抒胸臆。

兴致高的时候,高志英把这些创作的尾音拖得老长,绕出几个弯,高低起伏中,似有一股荡气回肠的劲儿。

f9dcd100baa1cd110eaf2381677acffbc2ce2de1.jpeg

高志英曾登上央视舞台

参赛35次

见证望丛赛歌会的变化与年轻

今年,是高志英第35次参加望丛赛歌会了。

从1983年恢复办赛,望丛赛歌会演变至今,已成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和全国重要文化赛事活动。望丛赛歌会以当地山歌为基础,大体上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四类,主要流传下来的是劳动号子和山歌演唱风格的田歌,后者因常在薅秧时节演唱,又名“薅秧歌”。

35年来,高志英也见证了望丛赛歌会的一些变化。两年前的望丛赛歌会上,山歌遇上摇滚,迸发出别样的活力。在这样一种化学反应中,高志英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和山歌一起变得年轻了。

“今年,我们又加了一些和声。”比赛来到第37届,如何让这项传统习俗充满创新与变化,也是活动主办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答案相对明确,还是需要优秀的词曲作品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成都市郫都区文体旅局文化科副科长杨海峰常常拿出一些新出的作品与高志英讨论,“山歌的素材源自生活,不过以前的词没那么押韵。”他提到,近年来为了让创作的山歌更加朗朗上口,当地也加入了文化界的专业人士,专门投入到歌词的创作当中。

3c6d55fbb2fb4316255947c8c0cc412408f7d3a9.jpeg

高志英和搭档胡定泽

自第一次参加望丛赛歌会以来,高志英已经成了歌会上的“宝藏歌手”,她和胡定泽的默契配合也成了活动中“王牌节目”。不过今年,82岁的胡定泽退赛了。

一起排练、一起表演,一起从壮年进入老年,也见证过新人进来、老友离开,高志英有时候也会想,自己对山歌的热爱还能持续多久。

有时候,动力是家人。那个分隔两地、尚且年幼的孙儿常会跟她视频,“奶奶,我在电视上看到你表演了。我也会学会了唱你的歌,我唱给你听!”

有时候,动力是后辈。好些大学生知道她的事迹,专程跑来请教唱好山歌的秘籍,“看他们拿奖,我也有成就感。”

更多的时候,动力是自己。漫步在家附近的公园,瞧见万物生长,高志英兴致起来唱上两句,内心欢愉不已。她说,活到67岁开始明白一个道理,人生能有一门爱好并坚持下来是一件幸事,一路的收获不过是付出之际就种下的惊喜。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