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密尔顿》还有多远?

次阅读 创建时间:2020-07-08    来源:犀牛娱乐官方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成了席卷全球的爆款。


该剧的官摄版于7月3日上线Disney+。此前迪士尼买下该剧的官摄版权,花了足足7500万美元,却因为疫情原因,决定将这部原定10月15日登陆院线的作品放在Disney+,进一步助推流媒体业务。7500万也随之成为流媒体成片购买的最高单片成交纪录。


F305911540F92775BD37CDB66DF340BA67E2D5FF_size1063_w830_h830.png


该剧被评价为十年来最出色的百老汇音乐剧之一。2015年2月首演时门票就销售一空,更在当年获得破纪录的16项托尼奖提名,最终拿下最佳音乐剧等11项大奖,差点破了《金牌制作人》十二项的纪录。


更为人称道的是该剧在艺术上的突破,首次以嘻哈音乐为音乐主体(而非爵士或流行乐)、又与百老汇的重戏剧传统无缝嫁接,还将一众“国父”通通换了肤色。当著名的蓄奴者杰斐逊变成黑人,和老对头汉密尔顿用Rap Battle的方式在制宪会议辩论体制之争,热血的史诗感与奇妙的流行感碰撞出独一无二的气质。


74DD767F5E1A51EAA944588F3E7D1920B34188A8_size109_w676_h335.png


上线之后,大众导向的IMDb与专业苛刻的MTC,分别给出了9.1分和90分,烂番茄新鲜度99%;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9分,目前稳定在9.6。虽然国内没有引进,某视频平台多个信源的播放量都接近百万。


这种热度,让犀牛君希望借机回看本土的音乐剧行业发展:中国的《汉密尔顿》还有多远?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制作问题,而是从市场源头、到制作水准再到行业基础设施搭建的整体配合,才能渐渐培养完善的行业土壤,生长出优质的作品。而已经走过近30年的本土音乐剧,最常收获的评价依然是“不成熟”。


市场:看似“出圈”,依然“小众”


2018年的综艺《声入人心》,成为本土音乐剧行业的一次响亮发声。


这不仅是因为阿云嘎、郑云龙等目前的“音乐剧王子”们纷纷下场,通过节目获得了极大的好评乃至流量,节目本身也成为音乐剧的一次科普,一方面是对观众认知和审美的培养,另一方面,成为一个音乐剧打破小众圈层的契机,观众先被专业水准到位的选手吸引,再被演员的高颜值、高学历、高身高圈粉,“音乐”开始出现在公共视野当中。


3867E46180DB20506D4DF60974D762988641C0EC_size41_w1000_h693.jpeg


次年2月,郑云龙主演音乐剧《信》的第二轮演出,所有门票在开票一分钟内销售一空。郑云龙发微博感谢粉丝:“这一分钟,我等了十年。”


大麦网数据显示,2019年话剧、音乐剧的演出场次同比上年提升41%,占演出市场总额的40%。


但音乐剧就此出圈了吗?恐怕不是。一方面市场本身相对狭小,根据行业报告,2018年音乐剧票房大盘在《摇滚莫扎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红与黑》等热门法剧的推动下仅为4.28亿元,较上年增长达92.8%;另一方面,演出高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留存市场依赖度高,如“法扎”的高票房,是源于95%的复购率。


这和音乐剧市场的高票价也是挂钩的。即使感兴趣,动辄几百上千的票价,已经阻挡了一大群潜在观众。音乐剧通常还需要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进行购票,让观众更难做决定。


4708FC9DA4685D4838E87650B7D253570F237BB4_size235_w541_h600.png


而正如德云社的相声场子被粉丝占领,音乐剧市场的粉丝化正越来越严重。


饭圈生态开始进入剧场,盗录情况猖獗,甚至有粉丝想要带着灯牌进剧场;另一方面,2019年 2 月底,郑云龙主演的《谋杀歌谣》北京场开票叫价380-880 元,而前一个月于上海场最高票价是260元,结果粉丝照样买单,甚至演唱会衍生品环保袋,单场卖掉了40万。


而且不仅局限于《声入人心》的“梅溪湖36子”,《摇滚莫扎特》的表演现场宛如大型演唱会,男主角“小米”每次出场都令全场尖叫,粉丝们追到后台索要签名合影。


7FBCECAB84304FAF6685D14384ACED96385ECAF8_size19_w640_h427.jpeg


究其原因,中国音乐剧粉丝的培养往往不来自剧场的消费习惯,而是在微博、豆瓣等渠道完成扫盲和补课之后,再在B站观看各类官摄录像完成初体验,最后才是为喜欢的作品走进剧院,而这批观众往往对于剧已经相当了解,仅是为了体验现场而消费。这种目的明确的消费,也具有较明显的粉丝倾向。


749C4D6029E762FDFD0B730A7A97400432540366_size182_w1041_h240.png


判断音乐剧市场是否打开,不但要看票房总额和涨幅,更要看消费群体、覆盖面和消费习惯的形成。应该说,已经形成了音乐剧消费习惯的,依然是部分高度集中的小众人群。


以此为市场基础,很难产生所谓爆款是一方面,音乐剧内容的开发也必然受到限制。


行业:本土原创30年,依然只能做“绿叶”


基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不难理解的是,引进的原版音乐剧在当下市场更具号召力。根据灯塔数据,去年音乐剧市场票房TOP10的作品中,本土原创开发的仅有一部《白夜行》。


7EAADE5F4EF2762F73FA721CC4D53F9E89FA454D_size265_w542_h622.png


而正是这部剧,在去年4月20日上了热搜,消息还是负面的。


部分音乐剧粉丝称这一天为“我国音乐剧史上耻辱之夜”。在《白夜行》的宁波场演出中,女主演韩雪因急性声带炎,以录音代替现场演唱,这“世界首例”掀起了一场关于音乐剧行业底线的讨论。


而如果复盘近年来的本土音乐剧市场,《白夜行》已经可以说是市场反响和口碑相对来说最好的一部作品。


BE669273B47F81D50366A9CDBCD65636D2A8429C_size61_w1080_h657.jpeg


在此前,黄舒骏、李宗盛等音乐人曾分别打造如《马不停蹄的忧伤》、《当爱已成往事》等音乐剧作品;三宝更堪称内地音乐剧教父,音乐剧《金沙》、《蝶》、《聂小倩与宁采臣》等作品都曾引起关注;如果上溯至1990年代,张学友主演的《雪狼湖》或许是最早的音乐剧记忆之一。


但如果观察这些热剧,会发现往往会出现歌比剧火的情况,从《雪狼湖》的《饿狼传说》,到《蝶》的《心脏》都是如此,后者还成为《声入人心》表演的保留曲目。


而这也被认为是本土音乐剧最普遍的问题:重音乐而轻剧作,在加码音乐创作和歌唱之外,存在剧作、舞美、灯光、现场编排及演员刻画人物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而根本原因在于,音乐剧本身带有鲜明的“现代工业”色彩,需要补足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的流程和环节,这恰恰是国内行业所缺乏的。


郭德纲一个天才就能救相声,但音乐剧不行。


被网友称为“美到想抄歌词”的《蝶》,公演之后却反响平平,正是在故事和舞美层面为人诟病。而近期的《谋杀歌谣》同样出现了这一问题,剧情遭遇了严重口碑危机。


BF034B1E4B40C1A99142FF0F6B357A5C9878DD09_size74_w900_h600.jpeg

本土音乐剧《蝶》剧照


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本土音乐剧“卖不上价”。上海文化广场2018年的数据显示,平均票价最高的是原版法语音乐剧《悲惨世界》,为564.4元;平均票价垫底的三部项目均为原创华语音乐剧,均只有76元左右。而很多原创音乐剧根本无法进入上海文化广场。


而票价不高造成从业人员待遇较低。此前,阿云嘎在《声入人心》之后,曾因为档期安排冲突,宣布不能继续参加《我的遗愿清单》演出。


本土音乐剧发展依然需要时间


搭建音乐剧的工业化体系,还需要给市场、行业和配套设施留一点时间。


从投资角度来说,音乐剧目前依然是投资大、风险高、回款慢的较差选择。相较于其他线下演艺门类而言,音乐剧的制作费用高出一大截。国内一部中小型原创音乐剧的成本需要1000万元以上,而目前百老汇制作一部音乐剧大约需要1200万美元。


行业人士透露,要实现回本,一场较大投资的原创音乐剧需要演出150-200场,时间大概是1-3年,在这个过程中成本往往还会随着时间递增。而过去十年中,原创音乐剧中一直没有出现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代表作,部分作品甚至出现剧场一周游。


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导演、演员还是幕后的发行、市场人员都无法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渐渐走入了一个死循环。


或可安慰的是,剧场的上座率随着市场热度走高渐渐提升。2018年以来,原创音乐剧的上座率一般能达到60%-70%,演员卡司中有《声入人心》成员的上座率还能进一步走高。而要保持这种热度,原创音乐剧的制作和配套设施还需跟上。


3523AD148566C193DDE4001A92B506D45EBF4058_size107_w1024_h683.jpeg


院校及社会有关部门,对导演、演员等主创团队的培养需要提升到商业演出的水准,并为各个制作部门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音乐剧的专业剧场和宣发系统也在慢慢建立。目前除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与上海文化广场,缺乏大型的音乐剧专业场馆,个别剧场还需根据需要进行改建。


整体来看,音乐剧产业的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本土原创音乐剧的问题也在慢慢解决。再认为音乐剧是“舶来品”、不成熟很正常已经不合时宜,作为现代剧场表演最具影响力的体系之一,中国需要、也迟早会有自己的“《汉密尔顿》”。


希望能早日看到。


来源:犀牛娱乐官方